AI驱动自动化培养基优化:BioLector整合Biomek加速生物工艺开发

在合成生物学工艺开发中,培养基优化作为影响产物滴度(Titer)、生产速率(Rate)和得率(Yield)的重要条件,其优化效率至关重要。近期发表于Communications Biology的研究,开发了一种基于AI机器学习算法(Automated Recommendation Tool,ART),结合BioLector高通量培养与Biomek自动化培养基组分制备及产物检测的方法,成功优化了恶臭假单胞菌(Pseudomonas putida KT2440)生产Flaviolin的培养基,并发现盐(NaCl)是提升生产性能的关键因子。
研究团队开发了一个产物普适性的半自动化平台,将高通量实验自动化(BioLector+Biomek)与机器学习驱动的ART算法紧密结合,形成快速的设计-构建-测试-学习(DBTL)循环。

设计(Design-AI)
使用基于集成模型的机器学习算法ART工具(Automated Recommendation Tool, ART)。
初始阶段(DBTL 1-2):生成覆盖广泛的培养基配方(初始设计包含12-13个可变组分)。
后续阶段(DBTL 3+):ART基于已收集的所有历史数据(培养基组分浓度作为输入,菊素产量作为响应)训练预测模型。模型用于生成下一轮实验的推荐方案:

构建(Build-Automation)
核心设备:Biomek液体处理工作站。
过程:根据ART推荐的培养基设计,工作站自动混合15种培养基组分的储备液,精确配制指定浓度的培养基。
核心设备:BioLector高通量微型生物反应器平台。
过程:配制好的培养基被分装至48孔梅花微孔板(BioLector专用“flower plate")的孔中。液体工作站自动接种工程化P. putida菌株。该步骤实现了培养基制备和接种的高度自动化,减少了人为误差。

测试(Test-BioLector+Biomek+Analytics)
核心设备:BioLector+Biomek。
过程:接种后的微孔板在BioLector中进行高通量严格控制气体环境和培养条件的实时监测培养参数(48小时,30°C,800 rpm,80%相对湿度)。
检测:培养结束后:Biomek工作站整合系统自动处理样品。
数据管理:所有培养基设计信息和H菊素产量(指标值及HPLC值)上传至实验数据仓库(Experiment Data Depot,EDD)。
学习(Learn-AI)
ART从EDD获取最新的实验数据。利用所有累积数据重新训练和更新其预测模型。学习步骤为下一个DBTL周期的设计步骤提供更准确的预测基础。

成功实现了快速DBTL循环(~3天/循环,含48小时培养)。自动化显著提高了实验重现性,人工操作时间大大减少(约4小时/循环)。发现了NaCl浓度是重要影响因子,高浓度的NaCl(而非低浓度)对提高产量有强烈的正向影响。

本研究成功构建并应用了一个结合BioLector +Biomek自动化高通量培养平台与机器学习(ART)算法的半自动化DBTL工作流。能够有效解决合成生物学中缺乏预测能力的瓶颈问题,显著加速生物工程研究进程。
参考文献:

Zournas, A., Incha, M.R., Radivojevic, T. et al. Machine learning-led semi-automated medium optimization reveals salt as key for flaviolin production in Pseudomonas putida. Commun Biol 8, 630 (2025). doi.org/10.1038/s42003-025-08039-2


点击至
小贝智选商城

点击至
中文

扫码关注
视频号

扫码关注
丹纳赫生命科学

扫码至
小贝学习中心
* 版权声明:未经授权,不得对原有的文字图片等内容进行变动、重新编排或者增加新的内容,贝克曼库尔特生命科学保留在不告知前提下随时更新版本的权利。